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货 >
江特电机机构二季度悄然加仓 产业链景气度高云母提锂具成本优势
来源:银柿财经     时间:2022-09-16 09:15:32

9月14日晚间,江特电机(002176.SZ)收到证监会江西监管局送达的《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》。此前,因信披违规,江特电机于去年12月9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。

江特电机方面称,截至公告披露日,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,公司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,真实、准确、完整、及时、公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,维护公司及广大股东利益。

机构二季度悄然加仓

处罚公告发布后,记者从接江特电机的人士处获悉,自创立以来,江特电机一直保持实打实干的企业形象,公司早在十年前就布局锂电池,踩对了时代的风口,期间公司经历退市风波,股价最低跌至1元附,公司依然坚定发展锂产业的目标,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。接下来,公司将扬帆起航,做大做强锂云母提锂业务,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亮眼业绩,以更好地回馈股东。

目前,江特电机的锂盐项目扩产进行中。4月7日,江特电机公告称,子公司江特矿业拟在江西宜丰县同安及工业园区投资新建年产300万吨锂矿采选、年产2万吨锂盐项目,总投资约20亿元,项目将利用锂云母制备高纯度碳酸锂及副产品的硫酸盐焙烧新工艺。

为有效降低能耗,响应国家“双碳”目标,同时更好地承接公司正在进行的探转采项目,8月17日,江特电机拟对银锂新能源一期云母提锂产线升级改造,计划投入1.28亿元,预期12月完成改造。

得益于锂价的强势,今年上半年江特电机营、利双增,实现营业收入27.10亿元,较上年同期的13.65亿元增加13.45亿元,同比增长98.58%;实现净利润13.48亿元,较上年同期的1.81亿元增加11.67亿元,同比增长643.50%;扣非净利润为13.37亿元,较上年同期的1.58亿元增加11.79亿元,同比增长746.57%。

记者注意到,虽然存在处罚预期,但机构却在二季度大幅加仓了江特电机。截至今年二季度末,共有73只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中持有江特电机,较上季度增加38只;合计持有1.48亿股,环比上季度增加31.24%;持股市值37.02亿元,比上季度末增加14.26亿元,环比增加62.68%,占报告期末流通市值比例为8.67%;为公募基金第179大重仓股。二季度,江特电机股东户数减少11.25%,筹码趋于集中,期间股价上涨23.96%。

产业链景气度高,云母提锂具成本优势

机构依旧看好江特电机,或是出于锂价的持续走高。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,9月13日,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上涨,其中,电池级碳酸锂涨2600元/吨,在经历五个月的高位震荡后,碳酸锂吨价再次站上50万元“大关”,无不宣示着作为新能源时代“石油”的锂电池,依旧是新能源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“宠儿”。

今年3月初,上海钢联统计的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涨至50.4万元/吨。彼时有分析认为,年初受资源端及冶炼端检修影响,碳酸锂供需错配,加剧了市场供紧现象,下游受原料库存低位影响,补库需求较为强烈。而此次碳酸锂均价再次上涨,主要原因或为供给端受到国内疫情影响,叠加下游需求增长。据业内人士消息,目前计划中锂盐新产能多集中于年底释放,对下半年供给端影响不大。

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408.7万辆,同比增长65%。国内方面,上半年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260.0万辆,同比增长115.0%。某私募基金分析师对记者表示,下半年新能源头部厂商产线升级、产能扩张,同时随着“金九银十”传统黄金消费季到来,新能源车销量或将迎来增长加速。

对于锂供给,上述分析师指出:“碳酸锂产业链的利润集中在矿端,资源与产品相互依存。目前,国内资源端紧缺程度未见缓解,锂辉石依赖于进口且海外矿价不减,成本将继续支撑碳酸锂价位。短中期看,锂价仍有较强支撑。”

据悉,国内锂云母资源主要分布在江西宜春、湖南正冲和尖峰岭、广西栗木等地,其中宜春坐拥全球最大的多金属伴生锂云母矿,宜春市及其下属管辖地拥有探明可利用氧化锂储量逾258万吨,折碳酸锂当量约636万吨。

江特电机在宜春地区现拥有2处采矿权和5处探矿权,从已探明矿区储量统计,合计持有或控制的锂矿资源量在1亿吨以上,居国内前列。依托于区位优势和自有矿山优势,江特电机形成了锂矿石开采、锂矿石分选综合利用、锂盐深加工的一体化产业链,是国内云母提锂的龙头企业。

资料显示,云母提锂原材料成本相比锂辉石便宜8000元/吨,综合成本和锂辉石提锂相当甚至更低,锂云母成为在锂精矿、盐湖产能扩张有限且价格上涨情况下锂资源的有效补充。有机构认为,锂云母已成为不可轻视的战略资源,预计2025年云母提锂产品有望超过20万吨碳酸锂当量。

“现在,为了打造亚洲锂都,宜春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抓得很紧。其实不必着急,等到国轩高科、宁德时代、比亚迪这些巨头在宜春的项目快要投产的时候,会有大把的配套企业主动跟过来。”宜春当地一家负极材料企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“不过着急也是可以理解的,按市里的规划,到2025年,全市锂电新能源产业营收超过8000亿元。”

X 关闭

X 关闭